昨天用英文憋出的一篇网志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因为装好Unbutu 7।04后,发现不能用SCIM输入中文,不是不能用SCIM,而是连SCIM输入法都不能打开。后来弄了半天也没有搞定,因此先用鸟语对付一篇吧。写好 以后发现,原来是开始安装的过程中跳过了中文语言包的下载了,当时想着的是等安装完毕后再修改源地址让下载速度更快些再去升级。对了,这篇就是在 Ubuntu下Firefox写下的,经过昨晚几个小时的中文环境美化,终于能够在Firefox下面比较好的显示中文了,不过我的网站首页还是惨不忍 睹,可能是CSS的格式问题,等会还是要继续这个美化的进程,直到找到好的为止。
关于中文字体的选择,刚开始的时候选择了各种不同的方案,有雅黑啦,文泉驿体啦,STHei啦,都好像试了一遍,现在用的是Ubuntu中文网的Wiki中的“如何使用xp带的字体来进行中文美化?”,或许可能是我的某些设置的问题吧,因为在系统-首选项-字体中的设置和Firefox中的字体好像不能很好的对应起来。
其他方案可以参考以下文章(排名不分先后):
http://wiki.ubuntu.org.cn/InstallationConfiguration
安装配置
http://www.osxcn.com/ubuntu/ubuntu-install.html
新手的Ubuntu Dapper安装日志
http://www.osxcn.com/ubuntu/edgy-stheiti.html
Ubuntu 6.10 (Edgy) 黑体解决方案
http://my.opera.com/lwrot/blog/index.dml/tag/ubuntu
ubuntu新手指南
http://www.osxcn.com/ubuntu/ubuntu-stheiti.html
ubuntu的黑体解决方案
http://my.opera.com/86chocolate/blog/2007/02/26/u
Ubuntu 6.10 安装指导
说实话,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在不是root帐户下的视窗中修改某个文件夹的权限,比如要在/usr/share/fonts/truetype/下面加入某些字体,我的方法只有这样,在终端中用sudo命令来复制:
sudo cp /home/tommy/fonts/* /usr/share/fonts/truetype/
而我在复制*.ttf文件时会提示不行,究竟怎么不行我也没有看明白,只好利用移动命令来曲线救国:
sudo mv /home/tommy/fonts/*.ttf /usr/share/fonts/truetype/
奇怪了,这样就可以了。如果有谁知道怎么在现有帐户上直接拷贝文件到root权限下的文件夹中,就像XP System下那样的复制方法,一定要留言告诉我。
标题为“第N次…”是跟之前的那篇相对应的。曾打算要按照实际的安装来记录过程,但是后来一拖再拖,因此只能用第N次来表述了。春节前公司部分电脑升级, 将之前的DELL Smart PC 100N换成DELL INSPIRON 700m,硬盘容量大大提升,因此在转移数据的时候就专门劈出一个空间来安装Ubuntu,当时是6।06版本。参考了N多文章后,我的硬盘分区如下:
sda1 10G 这个作为XP系统的C盘
sda5 106M /boot
sda6 1677M swap
sda7 9434M /home
sda8 1258M /var
sda9 7336M /usr
sda10 4721M /
sda11 16G XP系统D盘
sda12 27G XP系统E盘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前面的编号好像是这样子的,容量也是大概的样子,至於为什么分这么多区,是为了以后升级用,其实一点都没有用处,现在觉得有根目录,swap还有home就差不多了,平常的用不着分这么多区。
安装好以后,也是由于字体的原因,怎么弄都差强人意,因此就没有怎么去用,而且系统附带的Firefox是1।5版本的,后来某次尝试将这个版本卸载但却 不知道怎么安装新的,一气之下就重新安装了个Kubuntu,Kubuntu的界面好过Ubuntu很多,但是上面只有自带的Konqueror浏览器, 对网页支持的很不好,而我还想在Ubuntu上一样,不知怎么安装其他的浏览器,最后就不用它们了。
本来前面这两次安装可以说很多的,再不济也可以告诉大家我装了这个装了那个,教训就是有什么屁就尽快放。
(Update, Apr 21, 2007)
关于上面提到的我不知道Ubuntu的硬盘编号开始为1然后为什么突然从5开始,贴出由kardinal编写的教程(Ubuntu教程 -06.08.09原链接,打包下载,虽然有点旧,但是很有用):
分区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硬盘分区的存在,是由硬盘的物理特性决定的,并不会因为不同的操作系统而有所改变。
请您把一块硬盘想象为一本书……即便您不喜欢读书,您也一定非常熟悉它,所有的书都是相同的,包括我们使用的课本……您肯定非常熟悉:)
一本完整的书,通常包括书名、索引和正文。
如果您需要Linux,您首先需要找到一本书名为《linux》的书,书名相当于硬盘中的MBR,也就是主引导纪录。不同的是,MBR可以是几个书名合在一起,类似于《XX合订本》。这部分内容暂时还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您只需要大概的了解。
而正文,就是硬盘中纪录的数据,这也非常容易理解,且对于安装系统并没有什么影响,所以现在我们来了解索引:)
索引相当于硬盘中的分区表,书中的每一个章节,相当于硬盘中的一个分区,它起始和结束的页次,都可以在索引中找到。试想,如果阅读一本撕掉索引的书,您将很难找到您想阅读的部分。同样,如果没有分区表,操作系统也不能够在硬盘上定位数据的位置。
由于历史的原因,硬盘中的分区表大小受到了限制,最多只可以容纳四个分区(主分区)。如果一本书,它的索引最多只能有四个章节,那不是太可怕了么?很多书的内容远远不止四个章节啊!
于是聪明的人们想到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利用其中的一个章节,来存储其它部分的索引。比如第一章是前言,第二章是其它部分的索引,我们翻到第二 章,呵呵,这里是第二个索引,因为只有第一个索引受四个章节的限制,所以这个索引的内容可以非常的详尽。第二个索引就是分区表中的扩展分区了,其中定义的 章节,就是硬盘中的逻辑分区,不是很难理解吧?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来看看Linux和Windows对于分区不同的表示方法:
可能您已经很熟悉Windows了,它使用盘符来表示分区,比如 C: D: E: ,每一个分区使用一个盘符来标识,而且顺序可以颠倒, D: 并不一定就是您系统中的第二个分区。(如果您给第二个分区分配最后一个硬盘盘符,把所有的盘符按顺序排列好,并且重装一次系统,您就会理解什么叫作“头 疼”了:)
而在Linux中,分区是这样表示的
/dev/hda
/dev/hda1
/dev/hda2
/dev/hda5
/dev/sdb1以 /dev/hda5 为例:
因为在Linux中,每一个设备都是用 /dev/ 文件夹下的一个文件来表示,所以 /dev/hda5 中, /dev/ 表示的是根目录下的dev目录,我们来看剩下的部分 hda5 。
前两位的字母 hd 表示这是一块IDE硬盘,如果是 sd ,则代表SATA硬盘,或者闪存等外设。
第三位的字母 a 表示这是该类型接口上的第一个设备。同理, b、c、d…… 分别代表该类型接口上的第二三四……个设备。例如 hdc 表示第二个IDE接口上的主硬盘(每个IDE接口上允许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备)。
第四位的数字 5 ,并不表示这是该硬盘中的第5个分区,而是第一个逻辑分区。因为在Linux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分区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分区标识则由它们在硬盘 中的位置决定。系统又要为所有可能的主分区预留标识,所以 1-4 一定不会是逻辑分区, 5 则是第一个逻辑分区,以此类推。
附上两张立下“汗马功劳”的DELL Smart PC 100N图片: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