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No.548第40版/作者:姚国华
......
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结构分析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弗洛伊德不仅揭示了文明的原动力,更解开了文明的动力结构。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冲动,受 “力比多”或者性本能的支配,和所有动物一样寻求快乐和满足,力比多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处,构成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动力;自我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的意识活 动,它虽不知道本我的存在,却总是试图掩饰本我的直接作用,而本我常常突破意识的防线表现出来;超我是人后天从社会文化背景中接受的道德原则,它抑制本我 的泛滥,约束自我,形成特久而稳定的人格取向,塑造人的理性与良知。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至少是可以从两个相反的方面去理解的:一方面,人的本能是最终的人生动力,而后天的文化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这是人生痛苦与焦虑 的根本原因,甚至造成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患有神经病。这也揭示了一个大问题,人类文明的原动力不是来自任何抽象的、神圣的以及外部的力量,而是来自人本身。
另一方面,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就是人有后天的文化禁忌,造成对本能的约束与节制,形成凝聚与秩序,把当下的、激越的、盲目的、个体的欲望,转化为持续 的、稳定的、自觉的、社会的动力,驱动人们从事创造性的生产与劳动,从而走出动物的自然状态。因此,无论是原始部落还是现代民族,所有文化都基于自己特殊 的禁忌、敬畏、信仰。
因此,对本能欲望的合理抑制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并不只是生产力较低时的权宜之计。在古代社会,也并不是总是在生活资料匮乏,即使是在相当充裕的情况下,也要求人们消费有所节制,要懂得感恩,不能暴饮暴食,不能
......
中国人从好莱坞大片里,从可口可乐、牛仔时装、名牌时尚广告中接受到的西方文化,那种开发的时尚,性感的外表,其实只是西方文化的一些碎片而已。欧洲人、 美国人在我们难以见到的习惯中,在他们平静的日常生活里,在我们难以进入的传统组织里,实际上是相当保守的,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对家庭的眷顾,对于传统价 值的维系,对公共规则的信守,不管受到时尚多大的冲击,都是占主导地位的。
......
物欲的放纵并没有带来人的持久快乐,反而只有焦虑、疲惫与迷失。有人说,传统社会人有烦恼就去教堂祈祷,近代社会人有压抑就去造反闹革命,现代社会人有郁闷就去商场购物。
......
这种超出人的实际需要的消费泛滥,造成人类生活及其环境的严重失衡。看似无限丰富的消费品,其实是以技术手段从自然界过度榨取的,环境灾难与资源枯竭越来 越成为人类的共同恶魇。如今,除非在偏远山区,乡村里已经找不到一条干净的沟渠,已经没有灿烂的星空,城市生活里已经没有真正的夜晚,人们被资本软禁在精 致的鸟笼里生活,接受着琳琅满目的供给,享受着四季如春的室温,笼子外则充斥着垃圾和弃儿。
全文请点击这里:文明的主题:回归敬畏与节制的坐标
文明的主题:回归敬畏与节制的坐标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